隋朝末年,隋炀帝统治后期,国家陷入连年征战的泥潭。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不顾民生疾苦,连续发动对高句丽的远征,每次调集的军队都超过百万之众。沉重的兵役、劳役和苛捐杂税,像三座大山般压得百姓喘不过气。在这样水深火热的处境下,大业七年(611年),山东邹平人王薄率先在长白山揭竿而起,他创作的《无向辽东浪死歌》传遍大江南北,正式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。
王薄起义的星星之火,很快在中原大地形成燎原之势。在河南滑县东南的瓦岗寨,一支由翟让领导的起义军迅速崛起。他们凭借险要的地形和正确的战略,多次击退隋军的围剿,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,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。瓦岗军不仅拥有精良的装备,更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,在众多起义军中独树一帜,被视为最有希望推翻隋朝的新兴力量。 瓦岗军的迅速崛起,主要得益于两大优势。首先是其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。首领翟让和后来的李密都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,他们广纳贤才,不论出身。隋朝降将、江湖豪杰,只要有一技之长,都能在瓦岗军中找到用武之地。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,使瓦岗军聚集了当时最顶尖的人才阵容。其次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。瓦岗寨地处中原腹地,东临黄河,西接关中,南控江淮,北连河北,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。他们先后以瓦岗寨和荥阳为根据地,进可攻退可守,在战略上占据了绝对主动。 瓦岗军的将领阵容堪称豪华:有万人敌之称的秦叔宝、程知节,有智勇双全的单雄信、罗士信,更有运筹帷幄的军师魏征。在这些杰出将领的带领下,瓦岗军屡战屡胜,先后攻占兴洛仓、回洛仓等隋朝重要粮仓,实力达到鼎盛。当时天下群雄中,唯有瓦岗军展现出问鼎中原的实力和气象,连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集团都被压制在关中一隅。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。公元618年,瓦岗军与王世充在洛阳附近的邙山展开决战。这场本应毫无悬念的战斗,却以瓦岗军的惨败告终。李密仅率数十骑仓皇逃往河阳,大批名将如秦叔宝、程知节等纷纷投降王世充。这个戏剧性的转折,让当时所有人都大跌眼镜。 王世充其人,在隋末群雄中本不入流。他原是隋炀帝的宠臣,靠阿谀奉承起家,被时人讥为巧佞小人。他治军无方,常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,却又言而无信。程咬金曾评价他:王公器度浅狭,好为咒誓,此乃老巫妪耳。就是这样一个平庸之辈,却成了瓦岗军的掘墓人。 究其原因,瓦岗军的内部分裂是致命伤。李密为独揽大权,杀害了瓦岗军创始人翟让,这一背信弃义之举让众将心寒。军心涣散之下,即便有再多的精兵强将也难以发挥战力。正如《旧唐书》所载:由是众心渐怨,最终导致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义军土崩瓦解。瓦岗军兴衰的历史,既展现了农民起义的磅礴力量,也揭示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,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。 发布于:天津市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