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乡下姑娘到舞台上的明星
赵丽蓉出生于1928年3月11日,她的家乡是天津宝坻的一个普通农村。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,父亲是一名理发师,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,生活过得比较拮据。
从小她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这跟她家庭的氛围有很大关系。她的哥哥姐姐都是戏曲演员,家里常常回荡着戏曲的旋律,她从小就听着这些声音长大。
1935年,她随家人搬到了沈阳。爸爸在当地的一个戏班给人梳头,她也偶尔跟着去看戏,就这样接触到了评剧。那时候评剧在东北很受欢迎,她没事就喜欢跟着妈妈去看戏,渐渐地就喜欢上了。
在1943年,一个15岁的小姑娘首次登台表演,她的天赋很快就显现出来,没过多久就小有名气了。
1952年,她加入了军委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,与当时的著名演员新凤霞合作,表演了许多经典剧目,如《刘巧儿》和《花为媒》。
她在戏里经常演的是次要角色,但观众特别喜欢她,觉得她演得生动有趣。1962年,评剧《花为媒》被拍成了电影,她饰演的阮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她的名气也因此大增。
不愿与毛主席见面
1963年,评剧《小二黑结婚》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。这部剧是根据赵树理的小说改编的,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,一对年轻人为了追求自由恋爱,与封建迷信和恶霸进行了勇敢的斗争。
赵丽蓉在里面演三仙姑,小芹的妈,一个迷信又保守的农村老太太。她演得太好了,语言幽默,表情生动,观众看了老是忍不住笑。
毛主席那时候很喜欢戏曲,常常观看各种表演。
《小二黑结婚》这部作品很受欢迎,他也听到了不少好评,还特别称赞了赵丽蓉,说她饰演的三仙姑非常接地气。为了表扬这些演员,毛主席决定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他们。
这可是天大的荣誉,演员们都激动得不行。
就在这个时候,新凤霞兴奋地告诉她这个好消息,她却说不想去。她的理由很简单:“我没有多少文化,去了也说不出什么有水平的话。”
她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,怕在毛主席面前出丑,丢脸。新凤霞劝了好久,她还是不愿意去,最后新凤霞只好自己去了。
毛主席接见时发现赵丽蓉没到场,还特意询问了情况。
新凤霞一说她的理由,毛主席听了哈哈一笑,连说了三声“好”,还夸她是个谦虚的好同志。这反应真是出乎意料,把在场的人都愣住了。
她这次没同意见面,是担心自己应付不来那种热闹的场合,怕显得尴尬。毛主席对此看在眼里,觉得她的这份坦诚挺难得的。
那时候毛主席提倡要谦虚谨慎,赵丽蓉的态度正好符合他的想法。所以他连说了三声“好”,既是对她本人的认可,也是对她这种精神的赞赏。
1963年的事情并没有对她的事业造成不良影响,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。
1975年,因为身体不好,新凤霞退出了舞台,这让赵丽蓉的日子变得艰难。但她没有放弃,后来和新凤霞的徒弟谷文月合作,继续在评剧的世界里奋斗。
到了80年代,她开始涉足电视剧和电影领域,曾在《西游记》和《红楼梦》中出演角色,这不仅展示了她唱戏的才能,还证明了她在其他表演形式上的实力。
1988年,她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,表演了一个小品《急诊》,一下子就红了。从那以后,她经常与巩汉林等人合作,创作了许多经典小品,比如《如此包装》和《打工奇遇》。
她的幽默感非常贴近生活,让人感觉就像看到了自家的长辈一样亲切。
赵丽蓉日常生活的样子
1954年,她嫁给了评剧团的盛强,并且有了两个儿子。然而,盛强后来因病去世,她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,生活十分艰辛。
在亲戚的劝说下,她嫁给了盛强的弟弟盛弘,还生下了一儿一女。可是,女儿天生有病,11岁就去世了。
1984年,盛弘离开了,赵丽蓉只能独自面对生活。她一生中失去了两次丈夫和一个女儿,但她从未倒下过。
她将所有的艰辛都转化为了舞台上的动力,那份乐观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。
赵丽蓉在表演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不喜欢墨守成规。她总是渴望突破自我,尝试一些新鲜事物。她的喜剧小品虽然让人捧腹大笑,但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的深刻观察。
在1995年的春节晚会上,她出演了小品《如此包装》,扮演一位被孙子“改造”的老奶奶,一句“麻辣鸡丝”的台词让她红遍全国。她在舞台上还写了“货真价实”四个字,字体刚劲有力,观众们都感到非常佩服。
这不仅是表演,也是她对自己艺术的总结。
她在舞台上无论是演评剧还是小品,总能让观众感到真实。她不做作,也不刻意,只是用最朴素的方法展现生活,让人看了既感到快乐又心生感动。
1999年,赵丽蓉被查出患有晚期肺癌。尽管病情严重,她依然坚持参加了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,演唱了《我心永恒》,仿佛是在与观众作别。2000年7月17日,她在家中去世,享年72岁。
她离开的那天,全国人民都很伤心。有三万多人去送她,手里拿着鲜花,静静地追思。她的作品后来经常被重新播放,每当电视里出现她的小品,大家都会觉得她仿佛还活着。
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