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5月18日,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四平。同年10月,司令员林彪率领前线指挥所迁至双城堡,直至1948年9月30日——辽沈战役爆发前18天,东北野战军司政机关的前线指挥所才撤出,林彪在双城堡驻守了整整两年。在这期间,他指挥了无数大小战役,逐步扭转了东北战场的被动态势,使东北民主联军由弱转强,发展壮大至数十万人之众。
“应考虑放弃锦州及其以北二三百里的地区,待敌军拉长、分散后,再寻找薄弱环节进行突击……”
11月25日,在美方的支援下,蒋介石指挥两支军队于秦皇岛成功登陆,随后攻占山海关,并在锦州与我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。林彪当日果断决定放弃锦州,率部撤退至辽西深处。随着锦州的陷落,战局愈发紧张。在此紧急关头,林彪于阜新召集了一次营级以上干部的会议,并在会上明确了“等待时机”、“忍耐坚持”、“坚决果断”的作战指导思想,并提出了三条战术原则:即“重点突破、灵活应对”、“三分兵力、灵活运用”以及“避免主观臆断、注重实际”。
1946年二月,林彪遵循既定战略原则,于法库地区指挥了秀水河子之战。凭借七个团的精锐力量,林彪成功地击败了国民党军的一个完整团部及两个营,极大地提升了部队士气。消息传至延安,毛泽东听闻此战果,给予了林彪极高的赞誉。
“我将指挥守军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。”
准备放弃哈尔滨,力求摆脱被动局面,休整部队,并部署各地区独立坚守。”6月3日,毛泽东在回复东北局和林彪的电报中明确表示:“同意你们放弃哈尔滨的部署……”
国民党军队在夺取四平之后,沿着中长铁路一路北上,迅速攻陷长春、德惠、吉林等地,从而掌控了松花江以南的广大区域。林彪率领的部队大举北撤,这一举动在我党政军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,在东北民众中也引发了消极情绪,各敌对势力趁机兴风作浪,我党我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。林彪之所以从山海关、锦州、四平、长春等地连连撤退,根本原因在于兵力不足。在撤退途中,他愤愤不平地抱怨道:“这算是什么战斗,简直是窝囊!”尽管林彪大举北撤,但杜聿明部与我军激战一个月,在占领四平、长春、德惠、吉林之后,也因战线过长、部队分散、占领区不稳、粮草补给困难,不得不与我方展开谈判。双方最终达成自6月7日起休战15天的协议。借此机会,东北民主联军得以喘息,进行战略部署、军事训练、扩充军备以及沿江布防。15天后,由于国民党军北调兵力不足,又提出将休战期延长至9月23日。
“当前,我们在东北尚无稳固的根据地,尚无真正的家。若我们无家可归,无房屋可庇,就如同流浪汉,四处漂泊,一旦遭遇狂风暴雨,便将无处安身,无屋可避,甚至可能被狂风卷走,被暴雨淋毙;若逢严寒冬季,更是可能冻饿而亡,最终无处安葬。”此次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了《东北的形式与任务》决议,明确了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策略。决议指出,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,我军的作战宗旨不在于短期内争夺城市和重要据点,而应致力于彻底消灭敌人。为实现此目标,应采取诱敌深入、待敌分散,然后以优势兵力逐一击破敌人的战术方针。
9月23日,蒋介石公然违背“停战令”,将全部军力倾注于对南满根据地的猛烈进攻,意图首先消除南满的隐患,继而北上,将我军逼至北满进行围剿,最终实现全面掌控东北的野心。
依据东北局核心领导的职责划分,并结合“七七”决议所确立的军事指导原则,林彪被派往前线进行作战指挥。
至1946年九月底,东北战场的局势已日渐清晰,南满地区逐渐演变为战事的核心地带。林彪果断作出决策,将前方指挥部迁至战区腹地,最终选定位于中长铁路线上,距离第二松花江约七十公里的古城双城堡作为新址。双城堡位于哈尔滨的南端门户,与之相隔仅有五十公里。同年十月,林彪率领由少数司政机关成员组成的前线指挥部进驻双城堡,于县城东北部择址两栋民国时期建筑——一栋为三合院,另一栋为四合院,两院毗邻,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,共35间房屋。该地远离县城中心,人烟稀少,不显眼。双城堡民主政权建立较早,敌对势力相对薄弱,且地处后方哈尔滨的依托,交通便利,环境十分适宜指挥机构的设立。
“渡过第二松花江后,我们要采取‘硬碰硬’的新战术,集中兵力,实施‘一点两面’的战术,以顽强的意志,击溃敌人的一部分。”会议结束后,林彪立即向陈云、肖劲光发电报,告知北满的主力部队即将渡江,准备协同作战。
此刻的东北,气温已跌至零下三十度。1947年1月5日,林彪把握国民党军进攻临江后方空虚的时机,于双城堡指挥北满主力,跨过松花江,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长春、吉林以北的辽阔地域,挥师横扫敌军要点塔木、城子街、靠山屯,开启了东北战场著名的“三下江南”战役。首战江南取得胜利后,2月21日,杜聿明再度侵犯临江,林彪指挥主力再次横渡松花江,全歼城子街残敌2500余人;随后围攻德惠,然而由于战斗部署未能集中优势兵力,攻城战进展缓慢,面对敌援军逼近,林彪只得指挥部队从德惠外围撤退。
3月7日,林彪第三次率主力三下江南,全歼敌88师。随着松花江开始解冻,林彪随即指挥部队返回江北,宣告“三下江南”战役的结束。然而,杜聿明不甘心败北,重整旗鼓后,第四次进犯临江,但已显力不从心。“三下江南”、“四保临江”,是林彪进驻双城堡三个月内,与国民党军争夺战略主动权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,共消灭敌军有生力量6.4万余人,收复城市11座,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,动摇了敌人士气,使东北民主联军由被动转为主动,推动东北战局向我军有利方向转变。
呼吁全体指战员从即刻起,积极投身外线作战,迅速发起夏季攻势。
5月13日,林彪将军于双城堡亲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,从长春西部、吉林东部、郑家屯北部、通化西北部以及冀察热辽五个战略方向发起全面攻势。联军凭借兵力优势,以怀德为突破口,旨在切断沈阳与长春敌军之间的战略联系,孤立长春,进而夺取四平城。
“我看没有必要。”
林彪未采纳参谋长的建议,也未重视前线指挥员丰富的战争经验,毅然在双城堡作战室下令对四平城发动总攻。第六日战事进展不顺,林彪心生焦虑,下令李天佑不惜万分之一伤亡,务必攻克四平。至第七日,李天佑指挥的一纵队因战力耗尽而撤退,邓华的六纵虽伤亡惨重,却未停止进攻。在双城堡三合院彻夜未眠的林彪面对四平城久攻不下,焦虑地在军用地图前踱步,询问刘亚楼若一两天内仍无法攻克四平将如何应对。刘亚楼指出陈明仁已弃城逃跑,我军错失追击良机。尽管如此,我军仍有充足的力量和时间对四平守军发起最后攻击。林彪虽征询刘亚楼意见,却未接受其建议,反而表示若不能攻克四平,我军将陷入被动,应趁敌未合围之际迅速撤退。于是,30日凌晨,林彪在双城堡作战室下令撤出四平。经过与仅有两万敌军的陈明仁激战十天,尽管付出1.3万人的巨大伤亡,却未能彻底摧毁敌四平防御体系,最终在第三次四平之战中功亏一篑。
在历经三战四平的激战之后,一名被俘的敌团长向解放军透露:“当贵军进攻四平街之际,城区已有五分之三落入贵军手中;剩余的五分之二仍由陈明仁所掌控。彼时,蒋军已是弹尽粮绝,若解放军能在怀德一举歼灭陈明仁的八十八师,进而长驱直入,四平将唾手可得。然而,你们却选择了撤出四平。”
历经四平之败,7月2日,于双城堡的“前指”召开了一次主力纵队司令员及参谋长级别的会议,旨在梳理三战四平的得与失。会上气氛一度沉闷,无人开口。直至两位纵队司令员先后发言,言辞激昂,却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。林彪静坐于席,未发一语。直至罗荣桓与刘亚楼在言谈中提及他们亦应承担一定责任时,林彪方起身,其唇角微微颤抖,面色惨白,声音低沉而沉痛地说:“责任非你们所能承担,四平之战未能取胜,全在我一人之过……”最终,会议总结指出,四平之败主要源于轻敌冒进、急躁行事、兵力未得到有效集中以及未能准确掌握敌情,错失良机亦为重要原因。然而,在总结中并未提及林彪个人主观因素。
“毫无疑义,东北民主联军的组织者、训练者和指挥者们,在过去一年中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。然而,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,正如林彪将军所言,主要应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力量。”夏季攻势结束后,东北民主联军紧接着发起了秋季攻势,同样历时五十天,共歼敌六万九千七百八十九人。紧接着,又发起了冬季攻势,历时九十天,共歼敌十五万六千三百八十三人,其中正规军九万四千零六十三人。
随着夏、秋、冬三季的攻势告一段落,国共两党在东北的争夺格局已然明朗。此时,东北民主联军已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,其总部机关亦演变为东北军区并兼领东北野战军的指挥重任,而设在双城堡的前线指挥部亦以东北野战军前指命名。这一伟大的转折,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。在双城堡三合院内的东北野战军前指,指挥官们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,因为他们正朝着去年撤退的故地迈进。林彪此时并未离开双城堡,依旧居住在东北角的那座三合院中。林彪不适应东北的大炕,他选择在从延安带来的那张军用折叠行军床上安歇。战争期间,他的生活颇为简朴,仅有一床军用棉被、一条半旧不新的毛毯,以及一件冬季军大衣,这三样物品伴随他在双城堡度过了两个春秋寒暑。
“以后请不要再做了。在战争年代,我们部队尚不具备享受肉食的条件,战士们尚且无法享用,也就不必为我而特别准备。”
在双城堡度过的那两年,林彪鲜少踏出作战室与办公室半步,频繁召集作战会议,与“前指”的几位主要领导深入探讨作战策略。访问过双城堡的领导,除了东北局的彭真、高岗、陈云之外,还有我军数位高级指挥官,诸如肖劲光、朱瑞、陈光、周保中等人。值得一提的是,林彪在双城堡期间,几乎未曾接待过私人访客,唯独1947年秋季,孙维世学成归国,途经哈尔滨,特地来双城堡探望他。林彪对此表示了热烈的欢迎。两人畅谈了一上午,并共进午餐。随后,林彪亲自派遣工作人员将孙维世送至火车站,并安排“前指”的专列将她送回哈尔滨。在孙维世离开之际,林彪更是亲自将她送至大门口。
林彪率领“前指”秘密进驻双城堡,此事严格保密,内部纪律亦极为严明。其中,“前指”成员大多来自南方,东北籍人员相对较少。“前指”明文规定,禁止在院内接待访客,家属、亲友和战友均不得前来探望,唯有叶群曾两度前来。在上世纪40年代,双城堡的百姓仅熟知杨靖宇、周保中、李兆麟等东北抗联的英雄,对林彪的名字却鲜有耳闻;至于驻扎在大院中的部队,他们只知道是“八路军”,却不知其具体官职。
林彪在双城堡指挥的最后一战,正是辽沈战役。1948年8月29日,东北军区与东北野战军正式分立,林彪担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同时亦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。罗荣桓则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,并兼任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。1948年9月12日,东北野战军成立了辽沈前线指挥所,由司政机关构成。林彪在双城堡指挥辽沈战役仅17日,便在9月30日带领“前指”离开了这座他居住了两年的双城堡。当时,我也作为新华社辽沈战役前线报道组的一员,随“前指”一同离开了双城堡。
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